沿革
正安縣域,春秋戰國時屬大夜郎鄨國。秦改郡縣制,北部屬巴郡,南部屬鄨縣境域。漢代北部屬涪陵縣和枳縣,南部先屬犍為郡鄨縣,后屬牂牁郡鄨縣。魏晉南北朝屬平夷(蠻)郡鄨縣。隋大業十年(614年)屬明陽郡黔州信安縣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屬義州信寧縣,繼屬智州、牢州、夷州。貞觀十六年(642年)縣境屬珍州。天寶元年(742年)改珍州為夜郎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復為珍州。五代十國為前蜀和后蜀轄地。宋初屬珍州樂源縣。開寶元年(968年)后珍州改名西高州。大觀二年(1108年)復名珍州。咸淳十年 (1274年)珍州(樂源、綏陽)劃歸播州,隸夔州路。元代先屬珍州,隸遵義總管府播南路,至元二十九年(1290年)置珍州思寧等處長官司,隸播州沿邊安撫司。至正二十三年(1363年),明玉珍踞蜀稱帝,建立西夏政權,改珍州“珍”為“真”,稱真州思寧等處長官司。至洪武十七年(1384年)改為真州長官司,隸播州宣慰司。萬歷二十九年(1601年)平播后,改土歸流,真州長官司改為真安州,屬遵義軍民府,隸四川布政使司。治所在思寧里潏水園(今道真縣舊城)。萬歷四十八年(1620 年)遷三江里毋斂壩(今新州),清康熙元年(1662年)遷古鳳山麓(今正安縣城),十二年(1673年)遷德溪里土坪,十三年復遷古鳳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更遵義軍民府為遵義府。雍正二年(1724年),改真安州為正安州,六年正安州隨遵義府隸貴州布政使司,自此正安始入黔籍。民國2年(1913年),貴州省公署發布“露告”,廢正安州置正安縣。民國3年,正安州始改為正安縣,屬黔中道。民國9年廢道后,直屬于貴州省。民國24年屬第五督察區專員公署。民國30年(1941年)析正安東北地置道真縣。1949年12月20日,正安解放后,屬貴州省遵義專員公署。 1958年,道真縣并入正安縣。 1961年恢復道真縣建置。正安仍轄合并前區域。
境域
明萬歷二十九年(1601年),置真安州,共38甲。東至老鷹關交思南府務川縣界 200里。南至長磏交綏陽縣界100里。西至蟠龍河交桐梓縣界100里。北至米糧婭交四川省南川縣界115里。東南至黑溪溝交石葉、龍泉、媚潭、務川界145里。西南至草果山交綏陽縣界85里。東北至白村壩交思南府務川縣界200里,又至筍子蓋交四川酉陽州彭水縣界300里。西北至羅巴寨交桐梓縣界90里,又至郭村壩交四川省涪州界250 里。清光緒年間,正安知州郎承漠在杠村石筍婭立“黔蜀門屏”石碑。清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清理插花地,貴州巡撫將綏陽縣之旺里十甲一帶及務川縣之石橋等處劃撥正安。時因綏陽縣紳民葉靄凡等出面抗議,延未實行,僅將務川縣所屬旦坪、石橋、大坪等處撥人。民國4年(1915年),復將綏陽縣旺里十甲所屬簡家坪、官渡水一帶插花地劃歸正安,改置德溪里四甲,屬中一區。民國30年7月1日,劃出正安縣北部六、七兩區和第二、五區之一部分設置道真縣。1954年7月,按照遵義專員公署遵專(54)民行字第039號文件批復,將正安縣十區新模鄉第9村10組劃歸務川縣第二區珍珠鄉管轄。同時,將務川縣第二區高洞鄉的一個組劃歸正安縣第五區河渡鄉管轄;第10組劃歸正安縣第五區三元鄉管轄。1956年5月,按照貴州省人民委員會(56)省民字第295號《關于務川、正安、道真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給務川、正安、道真縣人委會的通知》,將插人正安縣中觀、長嶺 2 個鄉腹部的務川縣中朝鄉長15公里,寬7.5公里的2個行政村,13個行政組,635戶,2004人和正安、務川兩縣共管的中觀場,劃歸正安縣管轄。1958年12月,將道真縣域并人正安縣。1961年8月,恢復道真縣建置,正安仍轄原域,即東經107°4′一 107°41 ' ,北緯 28°9′一 28°51′。縣域東抵務川,東南靠鳳岡,南鄰湄潭,西南接綏陽,西北毗桐梓,北與四川省南川縣相連,東北和道真縣接壤。南北長79公里,東西寬62公里。1990年,全境總面積2595平方公里。